1月22日,根据央行官网信息,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11575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65%。当日有9595亿元逆回购到期。《金融时报》记者关注到,这也是历史最大规模的单日14天期逆回购操作。
“央行22日开展历史最大规模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主要是为了对冲大额7天期逆回购到期,同时在节前适度向市场投放流动性,避免资金面大幅波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大额逆回购呵护节前流动性
回顾近年来跨节流动性投放情况,央行在春节前夕一般会开启资金投放模式。华福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亮解释,从过去五年春节前资金面情况来看,央行在2020年、2022年、2023年均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2021年1月初开始逆回购持续维持低位,但在临近春节时也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资金利率趋于平稳;2024年央行虽然在春节前大量逆回购净回笼,但超预期降准提供长期流动性支持,且信贷投放平滑要求春节前银行融出能力稳定,因此资金面并不紧张。
1月20日至26日是春节前的最后一周,在“逆回购大量到期+春节取现需求+政府债缴款规模上涨”三重作用下,资金面存在一定压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受到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缴税缴准高峰、春节前现金投放等因素影响,市场短期流动性趋于紧张。如1月14日、15日,货币市场利率上涨,反映出市场对短期资金需求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连续多日向市场投放短期流动性,有助于缓解市场短期流动性紧张局面。“特别是1月21日、22日连续两天通过14天期逆回购操作释放出流动性,助力春节前后市场资金面保持平稳。”他补充。
央行流动性投放渠道更加多样
对于下一步市场资金面情况,多位业内专家谈到,对于近日的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偏收敛,央行已加大投放流动性维稳春节前市场资金面。叠加税期对流动性的扰动已过,预计后续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程度将边际缓解。“在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下,流动性的平稳均衡仍是大前提。”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资金面收敛压力将逐渐缓释。
实际上,如果观察央行过去一年多以来的操作,央行流动性投放渠道更加多样,工具操作更为从容。例如,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增加了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央行政策工具箱得到进一步扩充,且期限品种更为灵活。”业内人士分析。
王青分析称,1月3日发布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公报提出,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再加上近期监管层正在采取多重措施,遏制长债收益率过快下行势头,预计节前公开市场净投放力度整体上会较为温和。据其分析,央行接下来会通过适度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继续实施较大规模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适量续作MLF等其他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
“下一步,在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之下,央行或将通过买断式逆回购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操作,向市场注入更多短期、中期和长期流动性,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更好地保障春节前后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继续加力支持稳增长、促消费、扩内需,为2025年宏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董希淼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