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成功实现GDP5.0%的经济增速目标可谓来之不易。去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一度下降到4.6%,创出除疫情冲击时期之外的历史新低,通缩风险也明显上升。9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新一轮稳股市、稳房市、稳增⻓的利好政策陆续出台,12万亿债务置换魄力十足;终于一举扭转局面,推动四季度中国经济企稳。
2025年全球局势依旧动荡,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
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仍高
特朗普就职以来的贸易政策部分好于投资者的预期,传递了有意在近期访问中国的信号,并且表示“宁愿不必”对中国加征关税。
笔者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指出,特朗普的许多经济政策存在“内在矛盾“,短期对华加征60%关税等极端措施恐怕难以落地。比如,美国加征新关税扰乱全球供应链、不利于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政策目标。此外,特朗普加征关税、驱逐移民等政策,也具有非常明显的通胀,甚至是滞胀效应(《特朗普经济政策的五大矛盾》);通胀问题是本轮大选民主党下台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特朗普新政府需要优先处理的议题。
目前看来,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基本上符合笔者的预判。如果中美能够利用特朗普访华的契机达成贸易协定,通过协商的方式降低美中贸易逆差,毫无疑问将有利于稳定中国的外部环境。
然而,特朗普究竟会提出哪些要价仍属未定之数,2025年中美贸易关系仍有不确定性。
中欧经贸关系何去何从?
近些年以来,欧洲经济增长和福利社会面临严峻挑战,一定程度限制了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例如,即使中美之间存在较高关税,以美元计价的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仍然达到了4.9%,高于对欧洲的出口增速3.7%。
欧洲经济的困境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俄乌冲突之后的能源价格飙升推升欧洲通胀,迫使欧央行加息抑制总需求。一方面,欧洲过度关注“政治正确”,也削弱了欧洲的竞争力。例如,欧盟严格的数据保护法和“限薪令”抑制了数字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削弱了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欧洲政治动荡也越发明显。英国保守党执政14年后下台,德国总理因为议会不信任投票而提前到明年初大选,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洲议会选举惨败。由于推动改革提振经济需要较长时间,2025年欧洲经济仍难言乐观,中欧贸易也可能继续维持低速增长。
但是,特朗普政府的一些举措可能让美欧关系产生明显裂痕,可能有利于中欧经贸关系的超预期改善。比如,特朗普关于格林兰岛的主权主张已经引发丹麦和美国争执;特朗普就职以来也多次威胁对欧盟产品加征关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欧分歧是否有可能弥合值得期待。例如,虽然欧盟已经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双方仍在继续就此问题进行磋商。此外,拜登政府长期协调盟友对华实施技术封锁,如果美欧关系恶化,中国也有突破重围的机会。
如果中欧关系有所改善,不仅仅直接有利于提振中国经济增长,也有利于改变一些投资者认为中国将西方国家逐步脱钩的悲观预期,推动国内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回升。
新兴市场是否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
对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而言,在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国家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受益者。不过,2025年特朗普的新贸易政策是否冲击这一趋势有待观察。
具体而言,近年来,越南对外经贸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经与世界60多个国家签署了16项自由贸易协定。与此同时,越南也通过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税率、土地租金优惠、贷款和融资支持等吸引外国投资。2024年越南出口增速高达14.3%。印度年轻化的劳动力结构,叠加简化外商投资流程、放宽行业准入限制、推出“印度制造”计划等,也有效提升了印度的营商环境和投资吸引力。根据印度商务和工业部的数据,2014-2024年期间,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较2004-2014年增长了119%。而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下,墨西哥成为“近岸外包”的主要受益者, “美加墨自贸协定”的实施推进提升了墨西哥对美国投资的吸引力;同时随着美国将对中国的反倾销范围扩大至东南亚国家,墨西哥成为了一些企业出口的“中转地”。中国对墨西哥的直接投资在2021年增长了76%,并在2022年再次增长了48%。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新兴市场在中国的出口份额中明显上升,而中间品贸易在中国出口份额中也持续上升,可能部分反映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趋势。短期而言,在新兴市场设立工厂可能增加中国设备、原材料和零配件的出口,但是长期而言,伴随着这些国家产业链的完善,中国出口被替代的风险也在上升。
然而,特朗普的新政策又成为变数。例如,特朗普已经明确威胁会在2月1日对墨西哥加征25%的关税。如果中美能够达成贸易协定,而墨西哥等其他国家反而面对关税壁垒,全球供应链又该如何布局可能还需要重新考量。
“超常规政策”有望打通经济复苏堵点
2024年9月底实施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中国经济在四季度扭转了下行态势,但2025年能否继续回升,取决于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具体安排。如能进一步解决市场关切,打通经济复苏的堵点,2025年中国经济的回升将更有保障。
2025年的政策力度并不低。笔者估计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使用,可能带来2万亿以上的增量财政资金。同时,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进一步“降准降息”依然可期。
市场的关切在于政策实施的细节能否打通经济复苏的堵点。
首先,伴随着持续的政策调整,房地产销售有了企稳回升的态势。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资金收购地产开发商的土地和完工房屋是推动地产市场恢复正常的关键。从一线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以什么价格、向谁收购仍有较大争议;市场关切有关部门能否提供细节指引让地方政府可以放开手脚。
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市场对于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围、完善社保降低预防性储蓄、改善消费场景等政策方向高度认同,如果财政增量资金可以有相当体量用于相关领域,则2025年消费增长有望为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主要动力。
最后,如果能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财税体制、社保制度、科技创新机制等市场关注的重点领域,推出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提振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信心与预期,无疑更有利于2025年中国经济企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