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2018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在货币政策宽松的环境下,实体企业仍然普遍感到融资难、融资贵,主要原因与资金无法到达实体经济相关。他认为:“随着货币政策操作的改变,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及属性发生变化,实体企业的融资会有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央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最新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8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8.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比年初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633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5%。
从现实的执行情况来看,于学军认为,这种稳健+中性的政策搭配实际上是带有刺激性的政策组合,宏观杠杆率近年来的大幅提高就与之相关。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50.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虽然上升速度明显放缓,但杠杆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12~2016年则年均增长 8.3个百分点。
于学军认为,在这种货币政策宽松的大环境下,企业之所以还感到融资难、融资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2014年后,随着中国外汇储备下降,基础外汇货币的投放转向一些新型的货币工具,以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等为代表。2017年以来已超过7万亿元,作为基础货币投放,这个数据是很大的。”
据于学军介绍,因为遵循央行贷给大中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这种投放路径,所以会出现:资金多在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交叉持有,金融市场快速膨胀并交易活跃;资金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房地产市场等特征。“同时,由于货币信用的大幅度扩张,还进一步削弱货币的有效购买力,反过来会稀释企业手中原有的自有资金,这会出现自动缩水的现象,从而使企业在资金的使用和周转上更加捉襟见肘。”
不过,随着降准置换MLF的实施,这种实体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将有所改善。今年4月25日起,央行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以及外资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持有未到期MLF的银行按照“先借先还”的原则,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
基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属性的变化,于学军预计,实体企业的融资会逐渐得到改善,并且这种方式在未来1~3年内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而据央行披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置换MLF当日,偿还MLF达到9000亿元,净释放增量资金近4000亿元,大部分增量资金释放给了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为4.8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438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86.9%,比上年同期高21.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