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举报电话: 010-64392778

举报邮箱: bmca@ bmca.org.cn

央行金融时报:跳出“唯抵押物论” 化解民企融资难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 互联网

今年10月下旬以来,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政策密集出台,作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责无旁贷、积极行动,进一步优化授信政策,提升信贷审批效率,完善考核机制。

近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三支箭”政策组合,其中,“第一支箭”便是增加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信贷。如何才能让这“第一支箭”射得又稳又准呢?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业专家表示,跳出目前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唯抵押物论”风控逻辑,转而对风险控制进行从理念到技术的革新,是银行业进一步支持民企融资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近期银行业在这一领域已经有所行动。可以预期,未来银行将跳出“唯抵押物论”的信贷风控逻辑,借助金融科技,实现对风险的多维度识别、判断与控制。

为“抵押担保依赖症”开药方

要想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就银行机构来说,降低信贷准入门槛非常关键,而一直以来对于提供足额抵押担保的要求是造成信贷“高门槛”的最主要原因。央行此前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抵押担保、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尽职免责落实不到位等体制因素加剧了民企融资难问题。”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银行信贷“唯担保抵押物论”的现状呢?

“民营企业整体风险较高,这是事实,但其中也不乏非常优质的企业,在先进风控技术缺失的情况下,银行没有能力把其中的优质企业挑出来,只能一味依赖抵押品来区别好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期,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强风险识别判断和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基础上,不断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更多依托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市场竞争能力、财务状况等,发放更多无担保、无抵押贷款。”

由此可见,跳出“唯抵押物论”进而降低民营企业信贷门槛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理念与技术革新。“目前,不少银行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创新,例如借助供应链金融,用应收应付的方式替代不动产抵押等,银行风控技术的革新对于研究解决民企融资难题确实是个重要方向。”曾刚说。

近日,多家银行出台相关举措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完善风控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中国银行发布的“支持民营企业二十条”提出,“完善抵质押率相关制度,合理调整抵质押率,扩大可接受抵质押物范围。注重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在第一还款来源覆盖充分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放款。”

邮储银行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该行将在现有内部评级授信管理机制上,对于信用等级达到准入标准的客户,不强制要求企业提供抵押品做担保,未来,还将在加强风险识别判断和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多银行设立债券风险缓释工具

10月以来,监管层密集发声,其中,“完善考核和尽职免责制度,提高风险容忍度”被反复强调。曾刚认为,提高风险容忍度可以使银行在监管成本上减少顾虑,对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解决根本问题。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的超额风险还在那里,没有监管处罚的担忧并不意味着银行不必承担风险损失。“让公共资金进来,帮助银行把这部分超额风险分担掉,这一点至关重要。”曾刚说。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实行风险分担,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责任比例原则上均不低于20%,银行不得因此减少实际放款数额。鼓励各地对支农支小担保业务占比高、增长快的机构给予风险补偿,探索建立以财政出资为主的多元化资金补充机制,确保政府性融资担保可持续经营。

曾刚表示:“实际上,在地方层面上,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风险担保基金在十几年前就已存在;在国家层面上,今年成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用财政资金去帮助银行机构承担超额风险,相信会对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产生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

此外,《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央行近期出台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实际上就是给民营企业发债“买一个保险”,用公共资金来承担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中的超额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杭州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已先后通过债券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三支箭”政策组合中的“第二支箭”——支持民营企业发债,已经“离弦”。

记者获悉,中国银行与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设了“18亨通SCP012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金额不超过2亿元,对应的债券发行金额为5亿元,债券发行利率仅略高于5%;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也成功发行全省首批民企债券信用风险释缓凭证。

实现“控风险”与“增投放”的平衡

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银行也在不断摸索如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来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未来金融科技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将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手段本身。

“大数据等风控技术的应用或成为优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但是,技术应用本身虽能够帮助银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却并不能改变风险本质,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起服务民营企业的生态圈才是破解融资难题的关键。”曾刚强调,如果脱离了场景,单讲金融科技,银行是无法提高风控水平的。

“把科技融入场景,将形成一种聚合模式。”曾刚举例说,“未来,在这种聚合模式下,银行机构在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的同时,还可以为它量身定制融资保险或者提供担保,甚至用电商的方式帮民企产品打开销路……显然,银行风控理念与技术的革新将远远超过传统的风控逻辑。”

对于下一步如何在“控风险”与“增投放”之间实现平衡,多家银行给出对策。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强化授信风险管理,加强对行业(区域)走势的前瞻性分析研究,做好贷款资金流向监测,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主营业务。

邮储银行表示,将强化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启动咨询项目,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以信用风险管理为切入点,拟建立全流程、多维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主动、前瞻、全流程、智能化的信用风险防控;充分利用千里眼系统、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风险监测模型,开发多元化监测工具,逐步实现“模型可配置、结果可提醒”的系统风险监测。

农业银行则针对部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或面临流动性风险的情况,实行“区分情况、一户一策”的风险化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