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举报电话: 010-64392778

举报邮箱: bmca@ bmca.org.cn

王洪章:银行作为虚拟经济特性被放大 推高融资价格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 新浪财经

科博会“2019中国金融论坛”于20191023-24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洪章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洪章表示,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时候,我们或放大了银行作为“虚拟经济”的特性和倍数。

  “过多的从事信贷资金的金融体内循环,追求了短期利益,推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价格,甚至一些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变相从事类金融业务,违法手段花样百出。”

  在商业繁荣的大城市,金融业的高利润使金融资源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自我循环、脱实向虚,而在金融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又存在金融服务欠缺和金融抑制现象,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需求,很多企业表现出资金紧张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金融泡沫”与“金融抑制”并存。

  王洪章也提出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他表示,当前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都存在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有存款余额达190.73 万亿元,且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服务上,却屡屡出现“钱慌”。中小企业想要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非常艰难,而金融机构一方则苦于找不到优质标的,出现了资产配置荒。中小企业想要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非常艰难,而金融机构一方则苦于找不到优质标的,出现了资产配置荒。

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洪章

  以下为演讲实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经济增长中的“三驾马车”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正按照中央关于“六稳”的要求,加快结构性调整,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增长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对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银行的根基是实体经济

  1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矛盾只有靠扎实的金融服务来缓解

  近年,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的负面状况,对银行的挑战是空前的,银行与金融的结合,发挥的“润滑剂”作用,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能做点什么,或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这就与对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持续的跟踪分析,在多方面锤炼出银行对经济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懂“经济”,才会“做金融”,从中会找到银行支持的重点,也会成为银行效益的增长点,对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也是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更是一个机会。

  我们现在很多新兴产业,很多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的,过去我们用2万亿左右的不良贷款,实现了200多万亿的银行优质资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注和必要的扶持,是银行的应尽义务。对服务业的扶持,要考虑到我国目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的实际特征。整体服务业是占比的提升是迅速的,但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特别是科研技术、信息技术等等,远低于美国。我国国土面积、经济面积之大,对产业调整的要求,既有量的要求,也有结构化的要求,比照发达国家,我们差距不小。

  需要纠正银行经营者的一个误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完事大吉,还存在一个补短板和平衡发展的问题,银行仍有需要发挥作用的方面。我们各类产业的发展并不平衡,如各类产业结构需要完善,各类产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还存在很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断头路”、“断头桥”问题不少,全国各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差别更大。我们的水利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扶贫、和优质中小企业的支持等等,都需要银行去做出有效的工作,给予支持。从中实现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找准银行存在的根基。

  然而,我们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时候,是否放大了银行作为“虚拟经济”的特性和倍数,过多的从事信贷资金的金融体内循环,追求了短期利益,推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价格,甚至一些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变相从事类金融业务,违法手段花样百出。在商业繁荣的大城市,金融业的高利润使金融资源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自我循环、脱实向虚,而在金融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又存在金融服务欠缺和金融抑制现象,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需求,很多企业表现出资金紧张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金融泡沫”与“金融抑制”并存。这种情况经过近年治理,情况有所缓解。今年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141万亿,同比增长13.5%,高于社会融资增长率10.4%的速度,但与中央和实体经济要求相比,仍显差距。

  2 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数庞大的中小企业和突破引领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而当前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都存在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有存款余额达190.73 万亿元,且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服务上,却屡屡出现“钱慌”。中小企业想要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非常艰难,而金融机构一方则苦于找不到优质标的,出现了资产配置荒。

  这里面有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期问题,平均生存期3-5年,若资产负债率70%以上,银行信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世界性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天然属性”,无法改变。至于企业的诚信程度,其实大小企业并无太大差别,小微企业不见得比大企业差多少。二是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大学都讲小企业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则是银行惧于贷款的主要因素。问题产生在无论大小银行都存在对小微企业个体不认识、不了解、不知情的情况。限于成本因素,无法下大力量对小微企业做到“知彼”。现在依赖金融科技从事线上融资,一是对已贷户通过大数据分析,据此线上贷款,二是通过工商、税务、企业财务报表筛选企业,然后线上贷款。这两种“路径”依赖已有信息从事信贷业务,其风险不可忽视。因为它缺乏对企业理性的了解和分析,也就缺乏对未来风险的准确判断。

  银行的基础是网点和客户经理,我们目前行政区划的基层金融组织机构的覆盖率已达到99.2%,即使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也达到95%以上。智慧银行实现之后,网点的交易、结算、汇款功能逐步退出,而这方面占用人员是最高的,功能转变之后的人员可以更多的充实到与企业的服务之中,更多的直面小微企业成为可能。通过这些机构与小微企业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沟通,取得及时和真实的信息,并了解企业的非结构性信息,以及企业主的行为因素,对保障贷款安全和有针对性的解决融资难问题至关重要,这应该是银行的本能,在这方面,小金融机构和城市金融机构应有作为。我们目前小微企业1.1亿户,而进入信息数据库的仅2000多万户左右,大量的小微企业信息要求基层金融机构去挖掘和掌握。忽视基层机构和员工在支持小微企业和把握风险方面的作用,迟早要付出代价。

  3 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银行不可承受之重

  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在间接融资体系中又以大中型银行为主导,实体经济中的资金有80%以上来源自银行,这一市场结构天生存在“嫌贫爱富”和银行如履薄冰恐惧的弱点,不同经济主体的融资地位不平等,进而导致了投融资效率低下。比如,很多直接融资角色通过银行来担任,而该角色本应由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担任。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互有长短,可以相互补充,但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健全会导致了企业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增大。还有,中央讲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大型银行“大中小”通吃,承担起绝大多数的融资功能,而小银行做大做强,追求规模效应,跨区域覆盖。这种无差别的金融服务使有差别的实体经济难以得到相适合的金融支持,加上金融产品同质化,使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银行庞大的信贷资产,经济稍有波动,不良率稍有攀升,不良资产的增加可能就是天文数字。所以,公司债、企业债、私募股权投资、风投、法人和个人投资的大力发展,仍是解决目前融资结构的关键。当然,更需要在法律、政策、市场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需要做的

  1.有担当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同枯共荣。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而不是自娱自乐,各类金融机构大有大的担当,小有小的担当,都能够、也应该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生存环境。

  2.有情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我们要有感情,要有热心。依靠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效率,依靠职能技术解决普遍性风控机制不健全问题,这是今后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的重点。配之以庞大的网点和有经验的服务人员,对小微企业真实性的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融资质量问题。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班纳吉和迪弗洛也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指出,穷人贫穷的三个原因之一便是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服务。我们有些普惠金融带有慈善和救济的性质,但不应该成为普惠金融的主流,更不应该成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贷款对象。我国的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充沛的活力,当然也存在有很多问题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天生的短视,也使我们为小微企业服务时,需要多一些手段,最重要的是,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时,要平衡好普惠的成本和收益关系,平衡不好,普惠金融的支持和普惠金融的政策一定会难以落实。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即借助技术进步,让普惠金融业务产生的收入能够覆盖相应的成本,着眼于商业可持续,这样普惠金融才有生命力。

  3 有价值

  金融科技4.0,让银行无处不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逐渐广泛和深入,已经影响金融活动过程。我们**这种影响更多的惠及客户,为客户和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科技是金融业务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倒逼金融业务的创新和改革,但科技投入的巨大成本,也要求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防止“超然”行为,变成科技资源的闲置、空置等浪费行为。所以,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应为其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科技虽然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也会引发新型风险,加速风险传播。金融科技思维强调的是效率,质量和客户体验。金融思维强调风险防范,对经营亏损的承受能力很低。两种思维模式需要在更多层次上平衡,因为在国际上已有经验和教训。

  4 有门槛

  当前,金融科技创新良莠不齐,有的本末倒置未找到正确发力点,为了创新而创新;有的打着金融科技旗号搞非法集资,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是彻头彻尾的伪创新。另外,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金融科技并没有实质改变传统金融风险的潜伏性、传染性、突发性等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再加上互联网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属性,金融科技创新容易引起业务、技术和网络的三重风险叠加,需要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比如建立多部门金融科技协调监管体制,比如参考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的理念和工具,在国内培育相关监管科技公司,对金融科技企业进行评估。还比如,对金融科技企业实现“穿透监管”,严惩违法违规办理金融业务行为。总之,金融科技是改进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但不应该成为放荡不羁的野马,扰乱金融市场,造成金融风险,引发金融不安全问题。